納斯卡線[編輯]
納斯卡和朱馬納草原的線條圖 | |
---|---|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 | |
衛星照片:猴
|
|
正式名稱 | |
英文名稱* | Lines and Geoglyphs of Nazca and Pampas de Jumana |
法文名稱* | Lignes et géoglyphes de Nasca et de Pampas de Jumana |
基本資料 | |
國家 | 秘魯 |
地區** |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|
編號 | 700 |
註冊類型 | 文化遺產 |
評定標準 | 文化遺產(i) (iii) (iv) |
註冊歷史 | |
註冊年份 | 1994年 |
UNESCO的記錄(英文) | |
* 名稱依據世界遺產名錄註冊。 ** 地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劃分為準。 |
|
納斯卡線條(西班牙語:Líneas de Nazca;克丘亞語:Naska siq'ikuna)是位於納斯卡沙漠上的巨大地面圖形,納斯卡沙漠是一座高度乾燥延伸53英里(多於80公里)的高原,在秘魯的納斯卡鎮與帕爾帕市之間。在1939年由美國考古學家保羅·柯索發現。雖然有些地方的人體石刻是以帕拉卡作為主題,但是學者認為納斯卡線是納斯卡文明於400年至650年所創造[1]。有數以百計的個別圖形,出自簡單的綫條,以複雜排列構成魚類、螺旋形、藻類、兀鷲、蜘蛛、花、鬣蜥、鷺、手、樹木、蜂鳥、猴子和蜥蜴。
常被誤以為除了從天空以外,納斯卡綫條無法被認定成一致的圖形,其實它可以從站在山丘上看出來。自假設納斯卡人未能從這個有利位置看見他們的作品以來,已經有許多關於建造者能力和行動方式的推測,推估這些圖案可能在安地斯山的祈雨儀式中,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秘魯世界文化遺產「納斯卡線(Nazca Lines)」的巨大地面圖形,其代表涵義是考古界迄今未解謎題之一。「國家地理雜誌」報導,考古學家近期在當地意外發現逾五十幅全新的地畫,建造年代約在西元前五世紀至西元七世紀之間,且分屬三種不同文化,象徵這種藝術很可能是代代相傳的傳統。
-
國際環保組織「綠色和平」的人員,2014年12月闖入秘魯「納斯卡線」文化遺產保護區,在著名的「蜂鳥」圖案附近,以黃色布條拼出字句,向正在首都利馬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發送抗議訊息,但行徑在現場留下明顯腳印,遭批破壞地貌。(美聯社檔案照)
-
在修復地貌過程中,考古學家意外發現逾50幅經自然毀損、肉眼難辨的地面圖案,且分屬3種不同文化。(取自國家地理雜誌網站)
-
為約兩千年前的秘魯人製作巨大地畫的模擬圖畫,據推測人們當時是移動石頭來界定邊界,接著挖除地表上層的土壤,使顏色較淺的土壤露出,以凸顯圖形。 (取自國家地理雜誌網站)
位於納斯卡沙漠的「納斯卡線」,是透過地面上的溝槽排列而成的巨大圖形,描繪數百種動植物、線條和幾何圖案等,推估在安地斯山的祈雨儀式中,扮演重要的角色。二○一四年,環保組織「綠色和平」人員闖入保護區內的「蜂鳥」圖形抗議,留下破壞地貌的腳印後,秘魯文化部的首席考古學家伊斯拉(Johny Isla),便帶領團隊針對該遺址展開修復和進一步考察。
在美國「科技、娛樂與設計會議(TED)」大獎得主、有「太空考古學家」之稱的帕卡克(Sarah Parcak)號召下,若干科學家著手分析衛星影像、標示出可能的遺址地點,並將成果交予秘魯團隊,團隊遂於去年十二月首度使用配備高解析度相機的無人機,在納斯卡省(Nasca)和鄰近的帕爾帕省(Palpa)進行空拍,驚喜地發現自然毀損後、人眼難以判別的地畫線條,總計逾五十組圖案。
部分地畫建造疑似早於西元二世紀
考古學家指出,這些新發現的地畫當中,有部分屬於「納斯卡文化」,建造年代約在西元二世紀到七世紀之間,但其他地畫的建造年代疑似更早,是在西元前五世紀至西元二世紀間完成,先後屬於「帕拉卡斯(Paracas)」和「托帕拉(Topara)」文化。且不同於「納斯卡線」地畫多在平地上,僅能在高空判別,疑為帕拉卡斯文化的地畫位在山坡上,推測從山腳即可看見,研判其中有許多是在描繪人類,大部分是戰士。這些地畫意味在納斯卡文化前,這個區域就已有逾千年的建造巨大地畫傳統,可能改寫地畫的功能和意義。
圖集[編輯]
|
|
|
|
留言列表